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7-11-11                               作者:                          浏览次数:

李大健 彭柏林

[摘  要]  高校是多样文化的集散地,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在此交锋与碰撞,这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同在。因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性课题。高校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功能,着力在打造“毕生难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开展“色彩斑斓”的素质熏陶活动、搭建“形神兼备”的宣传鼓动平台等方面下足功夫。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在长期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体现。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是多元文化的集聚区域,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形势复杂,校园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同在。如何更好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的时代性课题。

一、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1](P34)当前,“一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多元”的大学社会思潮构成了矛盾统一的整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体系建构,就应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既要认识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多样性不但不会破坏在主要的、根本的、本质的问题上的统一,反而会保证这种统一”,[2](P209)注重多样性,营造一切有利于积极向上思想发展的、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氛围,善于在众多的文化里求同存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达致和谐共处、共生共荣;又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独立自强的人格品质和奋发上进的精神风貌,勇于和善于对当前社会上多样文化、多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与分析,形成自己坚定的立场和鲜明的观点,以有效抵制外来腐朽文化的侵蚀和传统文化中糟粕的毒害。不能因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而放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因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一味强求雷同,排斥多样。即不是要以一元代替多样,用一元来否定多样,而是要以一元统领多样、指导多样,做到一元主导、多样交融,引领广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比较、分析和鉴别,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自觉抵制错误和腐朽的思想,以能动地认识校园文化和改造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朝着预定目标前进,最终达到最佳状态。

二、打造“毕生难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艰巨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就应打造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德性化育。

第一,要着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定向功能。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方向,又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是价值尺度,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高校要通过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崇高性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高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奋发向上的价值取向,使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牢牢扎根于自己的灵魂深处,立志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正确认识社会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自觉抵制西方腐朽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构筑抵御西方“和平演变”的思想防线。这样才能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第二,要着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激励功能。要从理论的高度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并将其与学生个体生命历程、心理发育和生涯规划等紧密联系起来,切实地碰触到学生情感问题的核心和焦点,促使学生对党的政治主张、政治信仰和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产生情感认同,激励大学生树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激励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努力增长才干、掌握本领,争当品德优良、

理想远大的好青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青年,时刻准备着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样才能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第三,要着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积淀功能。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学生、感召学生、鼓舞学生,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史、悲壮的近代史和雄壮的现代史,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精神养料,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确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进而丰厚自身的精神积淀。这样才能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第四,要着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德规范功能。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让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扎根于大学生的内心深处,真正转化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行动,进而提升他们的道德批判能力、道德建设能力和道德践履能力。这样才能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三、开展“色彩斑斓”的生活导引活动

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寄托个人情感、孕育人生信念、提升生命境界、成就学业和孕育未来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源于实际生活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据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以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他们真正以主人翁身份在学习、交往、日常生活中真正活跃起来,通过投身积极向上、科学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归属需要和成才需要。校园文化活动组织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做到贴近学生、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寓艺术性、娱乐性、学术性、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努力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这类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和形式主要有:感受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行为操练活动、模拟操作活动、表演竞赛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创业研讨活动、自我展示活动、选择辨析活动、讲演辩论活动、运筹对策活动等。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活动只有“活”起来,才能“火”起来。高校要通过组织多元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

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处理好艺术性、娱乐性与学术性、思想性、教育性的关系,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学术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的地位,并因此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可以说:没有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就没有高水平的校园文化。”[3]因此,高校应把愉悦学生身心、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灵魂、增长学生知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能力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应把思想教育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把学术活动作为支柱,且一定要形成品牌,彰显特色,使各种活动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以期在广大学生中产生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使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得以持续实现。

四、搭建“形神兼备”的宣传鼓动平台

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活跃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先进的校园文化可能最早在这里产生,但种种错误的思想也会给师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带来消极影响。为抵御负面文化的渗透,就必须搭建“形神兼备”的宣传鼓动平台,以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强势。高校尤其应处理好校园媒体(“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神”)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神”要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共识,就必须找到一种具有强势宣传鼓动力的“形”作为支撑,这就要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媒体把这种“神”传达出去,真正做到寓“神”于“形”,以“形”传“神”。

高校校园媒体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校园文化的形象代言者。实践证明,高校校园媒体以宽松、和谐、融洽、亲切的文化形式,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于丰富多彩的媒体宣传活动之中,大学生在心理上易于接受,行为上趋向自觉,久而久之,正确的价值观就会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指导他们的所思、所言、所行。因而,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功能,以促进舆论环境、教学环境和硬件环境的建设,进而塑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具体来讲,高校要精心策划,充分发挥校园网、校园电台、校园电视台自办节目、校报、院报、社团刊物、橱窗、板报、横幅、微信公众平台等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在学生中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如每逢时令性的节日、纪念日或重大事件发生,高校校园媒体都应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弄清学生所想,引导学生所为,尽可能克服各种不良信息带来的消极影响;学校电教机构为学生播放优秀影片后,校园媒体应及时组织学生对画面、情节、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影片展开影评、互谈艺术感受,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增强他们对真善美的鉴别力。又如利用宣传栏宣传先进事迹,展示艺术作品;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抒情、高雅的音乐等,营造轻松、健康的高校校园氛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他们更广泛的兴趣。再如某些专业的学生课业负担较轻,针对他们无所事事的情况,高校校园媒体可从正面介绍一些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取得研究成果的实例,或者介绍未来的择业与就业条件,使其自加压力,勤奋进取;也可从反面介绍一些因无事生非而走入歧途、废弃前程的反面典型事例,时时提醒,使学生引为借鉴。

在以校园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过程中,素材极其丰富,途径也多种多样,要因时、因事、因地制宜,采用最恰当的手段,以期达到最令人满意的效果。为此,各种校园媒体要相互联络、相互配合、统筹实施,创造性地、艺术性地发挥高校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高校校园媒体的舆论宣传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程度要不断提高,要抓住青年受众的特点,注意采用现代化的宣传教育设备,综合运用基础科学知识所提供的方法,提高宣传鼓动水平和育人的实效性,使校园宣传舆论环境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此外,高校校园媒体还要注重宣传工作的整体性要求,对不同类型的宣传工作的特点进行研究,注意充分发挥不同宣传手段特有的教育功能,使它们形成有机的宣传教育合力,以增强工作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列宁全集,第 3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  剑华.高校学术活动与校园文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4]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本文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