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芳草”力量,打造湖湘思政“新引擎”

发布日期:2025-03-21                               作者: 杨斯涵                          浏览次数:

“湖南各学校要加强教学改革创新,多措并举推动教师讲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持续发挥‘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等思政品牌示范效应,深入推进‘湖湘资源+大思政课’建设,打造‘十八洞村’‘半条被子’等思政品牌,推动‘芳草计划’更好落地落实……”

3月18日,湖南召开全省学校思政课建设座谈会,会上要求,各地各校需从全方位、多层次着手,大力推进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湖湘特色的育人之路。

近年来,湖南在思政课建设领域成效显著,频频在全国舞台上崭露头角。

2024年5月11日,湖南在全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分享了开拓社会大课堂的湖湘经验;2024年6月5日,湖南召开省级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进一步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迈向新高度;同年12月19—20日,湖南立德树人工作经验在第28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专题推介。

2025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结果。湖南高校的表现令人振奋,共有35项作品获奖,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三,其中特等奖、一等奖获奖数更是双双位居全国第一。

3月18日,湖南正式启动红色资源实践育人大思政课项目“芳草计划”,依托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资源优势,打造“湖湘红”沉浸式基地矩阵。

深耕学校“小课堂”,筑牢育人主阵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要,立德树人。湖南一直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同步推进。

湘潭大学充分挖掘伟人故里红色基因,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程集群建设,推出了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伟人智慧”。截至目前,学院依托虚拟仿真实验室,建成了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湖南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收录有42个全国代表性革命纪念场馆和近60个原创思政虚拟展馆,灵活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成功激活了思政育人的强大动力。

 

抗美援朝铁道神兵尚瑞尧老人在虚拟仿真实验室现场教学

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高山领衔打造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获评国家级混合式一流课程,是湖南省唯一国家级形势与政策课程。该课程充分利用“学银在线”“超星学习通”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截至2025年3月20日,课程网站累计浏览量突破2.6亿次,选课人数24万,互动达50万次。

这只是湖南众多高校在思政教育领域积极探索的缩影。

作为第二批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多主体共建共享、协同创新的思政教育共同体,在资源共建共享中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打造“六微”(微宣讲、微授课、微表演、微电影、微图示、微政论等)展示活动从2016年起连续开展9届,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品牌;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将高铁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建立高铁先锋德育名师工作坊,开展“高铁工匠进校园,工匠精神进课堂”活动,高铁导师和思政课教师同上一堂思政课……

这些湖南高校通过深度挖掘地域特色资源、灵活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实了根基。

社会“大课堂”,育人实践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才把思政教育做得更到位、更有效。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珺老师在问渠长廊上“概论”课情景

中南大学在“问渠长廊”开展移动思政课教学,全年组织思政课教师在问渠长廊开展移动思政课教学共计13堂,并建好教育部大思政课数字地图中南大学数字平台,指导学生创作问渠长廊大思政手绘地图,研发大思政课视频和教学案例。

湖南大学则以湖湘文化为基,打造“岳麓书院”品牌,创新“银青对话”。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龙兵与来自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年轻教师李淼磊同台会讲,以“我们为什么要当思政课教师”“我们怎样成为学生喜爱的思政课教师”为主线进行分享。《赓续中华文脉,深化“第二个结合”》思政课一体化示范教学资源入选教育部首批示范课程(全国共10门)。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纪念馆和湖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联合打造的“走进红色一师”沉浸式思政现场教学项目被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评选为“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全国仅10个)。对此,湖南第一师范再接再厉,2024年12月启动了“第一师范”大思政课堂,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微论坛、名家面对面等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有效性,学校还进一步打造以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和伟人成长成才精品线、青年毛泽东游学线、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学线为主体的“一馆三线”红色文化育人特色品牌,构建面向全省学生的“红色场馆+”育人格局,形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红色育人标杆模式。

守正创新,从“小教室”走进“大课堂”,学子们在社会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锻炼能力。

 

“第一师范”大思政课堂

长沙理工大学打造特色移动思政课阵地,其“三全育人”教育基地屡获荣誉。吉首大学将十八洞村纳入课程与实践教学资源,正着力建设相关大思政课堂。湖南科技学院挖掘永州历史文化,开展田野调查,开发省级一流课程,策划思政课栏目,贯通大中小学思政教育。

湖南信息学院教师制作理论短视频,浏览量超千万,并打造特色动画视频。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创新“行走的思政课”。前者设计系列微课获全国一等奖,后者依托乡村振兴平台,将田野乡村作为课堂,课程立项为省级思政金课,还获教育部课题。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与“团”同行、融“文”建课的育人特色,多门课程立项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师生竞赛获一等奖。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开门办思政”,编制特色教材,对接多元实践资源,建起多个教育实践基地,“移动的思政课堂”深受学生喜爱,众多学子投身基层实践。

湖南各高校立足自身特色,运用好湖湘大地丰富资源,通过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思政教育举措,为莘莘学子的成长筑牢思想根基,为社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网络“云课堂”,育人新阵地

近年来,湖南在网络育人方面大胆探索,率先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融媒视创中心,创新打造面向中小学生的“我是接班人”和面向大学生的“奋斗青春号”网络思政大课堂,以“文化+科技”赋能思政教育。

“云端”思政课针对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发挥信息技术、新兴媒体和文化创意的融合创新优势,把思政教育与音乐、舞蹈、动画、美术、书法、广播、微电影有机融合,用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语言风格和话语体系,形象生动、润物无声地传导贯穿其中的价值引领、思想培育和情怀涵养,受到学生的普遍喜爱和热情追看。

据介绍,“我是接班人”2024年全网学习总人次超19亿;2024年,“奋斗青春号”大思政课堂制作推出了《湘・见》《新时代・大工匠》《特立师魂》等多期大课,有力推动了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与广泛传播,“奋斗青春号”被教育部列为2023-2024教育融媒体传播年度案例;《特立师魂》大课上线当天即收获点赞量近60万,引发了长沙师范学院师生的热烈反响。学院党委副书记周明侠表示,《特立师魂》大课深入挖掘了徐特立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展现了他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情怀。

第二届湖南省高校“青春学习堂”短视频大赛以短视频为载体,用高校师生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打造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网络思政课堂和移动思政课堂,遴选优秀短视频集中刊播,打造湖南思政教育领域短视频IP全方位展现湖湘校园的独特风貌和学子们的蓬勃朝气,点击量近2.6亿。作为赛事主办方之一,湖南日报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没想到大学生这么爱“玩”思政短视频,这么会“玩”短视频

其中,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作品《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盛世之华夏——走进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脱颖而出,以穿越历史时空为切入点,讲述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截至目前,该作品点赞已突破320万。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凭借《芷江志,赤子心》原创音乐强势“出圈”,以铿锵的旋律和激昂的歌词,讲述了一群青年告别芷江校园、投身强军征程的故事,作品将芷江的抗战文化与新时代青年的报国之志巧妙融合,被网友评价为“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湖南女子学院作品《从东方红到太阳升——中国最美的铁路》通过一张火车票引起大家的关注,将红色文化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让更多人在这堂思政课中学习革命英烈的光辉事迹,感受中华大地的日新月异。

大中小一体化,融合新范式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其核心在于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革新思政课教材、教研与教法,科学规划各学段思政课程,让思政教育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增强课程的针对性与吸引力。

2024年,湖南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上大步迈进。2024年12月18日,湖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强化对不同学段思政课建设的分类指导,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12月27日,公布专家指导组成员名单,发布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湖南宣言”。全年成功打造6个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示范资源,掀起三湘大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热潮。

 

湘潭凤凰中学郭星麟老师在第三届“湖南科大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活动中作教学展示

 众多高校积极投身其中。湖南师范大学携手11家共同体单位、3家创新中心单位,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举办座谈会、推进同课异构、打造教学科研共同体、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创新教学方式、打造示范资源等举措,为一体化建设贡献“湖南答卷”。

湖南农业大学作为“大思政课”建设创新中心牵头单位,打造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与多地教育局合作,成立联盟、举办培训班、共建共同体。推出四个系列原创“大思政课”,多部作品获广泛推介,微电影获全国特等奖。

湖南科技大学打造“湖湘杯”这一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自2020年成为一体化集体备课试点牵头高校,形成“1+N”建设思路,已举办三届教学展示活动,开展系列教研与宣讲活动。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在娄底推进一体化建设,与多地及爱国基地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开发数字思政资源,即将推出“蔡和森红色精品思政课”。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共建单位,积极促进学段间思政课融会贯通。与多所学校思政课教师开展线下备课、线上研讨及教学展示活动,开发五大主题一体化教学资源,推动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正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周立华所言,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一体化中心建设需推动资源共享、平台搭建与理论研究。

据悉,2025年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将仍是湖南学校思政教育工作重点。全省将支持高校打造大中小学共同体,计划遴选15—20个一体化建设共同体,推动高校资源向中小学开放。同时,遴选10个左右县市区试点、100个左右试点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新格局,举办“湖湘杯”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竞赛,以赛促进,以赛促练,持续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思政根基。

教师促成长,育人强根基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关键所在。湖南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将其列为“省委教育工委挂号项目”全力督办,成效斐然。全省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规模从2019年的2581人,跃升至2024年底的5388人,短短五年实现数量翻番。

在教师培训上,湖南积极创新范式,致力于打造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铁军”。连续十年开展“开放式课堂”培训,累计举办248场,培训人数达2.2万人次,湖南这一举措获评“一省一策”全国示范案例。同时,组织全省思政课教师参与全国高校多门课程的集体备课会,举办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及思政课教师骨干研修班,开展暑期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实践研修,全方位提升师资水平。

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余伟良介绍,在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到高校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作形势政策报告,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等领导干部带头上思政课已成为常态,良好的示范引领推动了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湖南高校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教学竞赛单元”现场教学展示中成绩耀眼,共揽获6个特等奖、5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特等奖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首位,获奖总数位列全国第四,并且连续三届在该赛事中斩获全国第一的殊荣。

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夏智伦表示,近年来,湖南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挖掘历史、观照现实、回应时代,成功打造出一系列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大思政课品牌。未来,湖南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依托湖湘红色资源以及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先行先试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聚焦加快形成强大思政引领力,全力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一步丰富“三个文化”育人资源供给,充分激发全员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育更多具有湖湘风范、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5年,湖南将深入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质量提升工程,全力提升学校思政课质量,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湖湘资源+大思政课建设”。持续优化“岳麓书院”“第一师范”等大思政课,精心打造“十八洞村”“半条被子”等新的大思政课品牌,实施红色资源实践育人“芳草计划”,推动更多红色资源及场馆转化为思政育人大课堂,构建新时代伟大成就深度融入的实践育人平台。(来源:湖南日报)

原文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503/28180342.html

(责编/魏嘉琦 初审/张晋超 终审/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