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属性与教育基本原则探析

发布日期:2017-04-07                               作者:                          浏览次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属性与教育基本原则探析

喻义东  

摘要:从内涵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一体两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凝练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理应涵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继承性与民族性、人本性与大众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等基本属性。这些基本属性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点,客观上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与开放性原则,才能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基本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历史性任务之后,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中提出的又一历史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在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化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正确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认真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属性,并以此为基础确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才能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规律,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目标的实现。

一、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属性体现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之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属性的前提条件,也是确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原则的逻辑起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一个历史的体系,其基本内涵是历史地逐步演进的。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然而,面对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趋势和西方资本主义所谓“普世价值”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从价值层面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追求,以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团结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凝练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构成一个结构完整、逻辑缜密的理论体系。但是,理论要进入实践领域就必须有其实践形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而且,“从价值的本质、价值的作用到价值的创造、价值的认识、价值的实现,其中每一个部分都离不开价值观念和对一定价值观念的看法”。在这样的条件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层面回答了基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价值遵循,是我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上的重大创新。

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和演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抽象与凝练,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目标与基本内核,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与方向。因此,从内涵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体两面,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孤立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对二者辩证关系的割裂,不可能真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高的抽象性与概括性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应涵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有机统一体。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属性分析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为我国分析和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属性奠定了基础。根据新华词典的解释,属性是“指事物固有的性质、特点,包括状态、关系等,是事物内部矛盾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属性也就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性质与特点。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性与先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及根本原则,从价值层面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演进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历史运动规律的自觉建构,是在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人类价值追求的科学和理性的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列宁、斯大林及前苏联的共产党人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艰辛的探索,但对社会主义价值追求没有形成科学、理性的认识,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与手段的严重分离,最终背离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科学发展、平等法治等等价值目标逐渐演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理想与原则。从利益关系来看,社会主义核心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的幸福安康为目标,强调人民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坚定地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的又是先进的。

2.继承性与民族性。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演进,不仅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人类文明成果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从而,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性和民族性。人类文明史发展到今天,积累了人类发展史上不同历史阶段的优秀文化成果。资本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历史的逻辑前提,其价值体系是建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共同价值理想实现的一种新方式,必然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当今世界各国的一切合理与进步的文化成果,特别是资产阶级在同封建等级与特权思想作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价值追求,也是对包括资本主义价值理念在内的人类社会各历史阶段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继承了资本主义价值理念中的优秀成果,更继承了中华民族优良文化成果。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事业文化的源泉,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关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等方面的价值理念,不仅具有历史的合理性,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只有从中国历史传统出发、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才能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与感召力。

3.人本性与大众性。人本性就是“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性从哲学上讲就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从现实发展的价值定位上讲,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也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实现人的充分自由发展与彻底解放必须依赖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根本方法,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落脚点即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基本理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价值目标,从根本来说是要建立一个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人的真正自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今天,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共识、凝聚人心,社会主义才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性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性的价值追求当然应当以服务于人民现实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就不会有其存在的基础与价值。也只有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接受,并逐渐内化为人民大众基本价值目标,成为人民大众共同遵循和实践的行为准则。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本性和大众性。

4.实践性与开放性。从内涵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以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为基础,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到科学社会主义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再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追求,无一不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和社会历史发展经验的总结。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构成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与行为相影响、静态与动态相转化的科学体系。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理论范畴,还需要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渗透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当中,并最终内化为人们的价值理想,成为人们价值实践的自觉追求,这样的理论范畴才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才具有的真正意义。显然,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属性决定和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开放的价值体系,具有开放性品格。所谓开放性,一是指价值内涵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可以不断地吐故纳新;二是指形成方法的开放性,可以不断地创新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实践规律之上的一种价值创造与整合,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方式与基本内涵必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因此,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方法与科学内涵,因此,开放性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属性。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原则的确立

多元文化时代,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主位,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要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目标,必须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基本属性及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基于上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属性的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所谓方向性原则就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定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党性和阶级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大学的主体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向性原则是其科学性与先进性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价值目标,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价值目标,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确立为社会行为的价值准则。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反映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根本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体现。因此,从意识形态建设的层面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思想保障。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首先应当坚持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向,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服从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目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向性原则,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既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等学校主导地位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要求,更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要求,规划和设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属性,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内核,成为高校师生的基本生活规范与价值准则,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大学的主体价值观。

2.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指的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基本特征”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发挥其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他们的需要和发展出发,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结合起来,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让他们在不断成长中自觉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原则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性和大众性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性要求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做到“以生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从实质上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大学的自觉追求、内心信念和行为准则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的落脚点都是大学生,教育活动的基本目标就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性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服务于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大学生是现实的人,他们有自己有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的需要,只有尊重他们的需求,才能调动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主体的身份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是被动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占主导地位,突出的是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价值观教育难以实现“内化”的目标。这就要求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属性,创新教学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种从外在要求向个体内在价值转化的过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接受并转化为其基本追求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因此,从教学方式看,要实现三个的转变:一是单向灌输式教学向互动启发式教学的转变,二是权威结论式教学向问题研讨式教学的转变,三是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作用,实现教育目标。

3.实践性原则。所谓实践原则是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社会实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方法与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认同、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性原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品性所决定的。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和社会历史发展经验的总结,特别是对国际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高度理论化了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把抽象的理论原则变为具体的的实践上的行为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革命导师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了意识”。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当代大学生所认同并接受,必须 “坚持政治理论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模式是知识的灌输与理论上的说教,这样教育方式忽略了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实践主体的直接感受与经验,很难引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广泛的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的认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增强对民族复兴大业的信心,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认同。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让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置身于社会,并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观察社会与现实,提高他们正确分析和解决实现问题的能力。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改变大学生在价值观教育活动中的定位与角色,让他们由被动的观念接受者转变为有一定主动性的研究者与建设者,进一步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先进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实效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内容、方式与结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效能。从基本内涵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价值体系,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从最为根本的和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阐明社会主义最核心的理想原则与价值追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较为抽象的伦理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基本目标是要通过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的伦理原则转变为当代大学所的内心信念与追求,并化为大学的基本行为准则与价值判断标准,因此,实效性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最直接、最基本的目标。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要求“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些基本要求的实质就是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实效性,从而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实施而非教学目标的实现,严重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必须通过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环境的改造,促进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的养成,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实现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多样性,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深厚氛围,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思潮,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从内涵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一体两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凝练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理应涵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继承性与民族性、人本性与大众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等基本属性。这些基本属性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点,客观上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与开放性原则,才能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