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载《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20期
以“四维协同”模式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
◇李大健
[摘 要]增强亲和力,是新时代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突破点。高校在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探讨情感濡染、柔性灌输、知行合一、愉悦联动的“四维协同”教学模式。其中,情感濡染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前提,柔性灌输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基础,知行合一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关键,愉悦联动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支撑。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不断强化四者之间的相互协同多元参与,以开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气象。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四维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奋战新征程、谋划新篇章的强大精神引擎,是“思想的压舱石”“价值的定盘星”。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下简称习近平新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汇集团队智慧叩开创新思维的大门,从而以新理念来催生新的教学思路,自觉运用“四维协同”的模式施教,让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亲近感、趋同感,以切实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更好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解扣子”“指路子”。
情感濡染: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前提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3],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4]。笔者认为,其中的“情怀要深”包含了家国情怀、仁爱情怀和传道情怀。因而将习近平新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注重理论阐释,做到晓之以理、以理服人,更要注重情感濡染,做到以情动人,寓理于情,入情入理,情理交融,进而导之以行。实践证明,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思想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理解与认同,都是以情感体验与认知为基础升华而成的。可见,对大学生实施情感濡染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须有很深的仁爱情怀,要遵循情感的发生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濡染在思政课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1.教师应努力塑造情感魅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师生之间沟通的“天桥”是彼此之间的真挚感情,情感是调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将塑造自身的情感魅力作为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敲门砖。首先,教师应以保持对思政课教学工作持久的感情、热情与激情来塑造情感魅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不忘初心,不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心,不忘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之心,不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之心,经常回放自己当初对这份职业的深厚情怀和新鲜感、眷恋感,重现美好回忆,使自己有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应善于建立“情感账户”,以情联谊联心,处理好人际关系,以获取工作的原动力,全情投入工作;应自我激励、自我突破,给自己设定教学科研目标链,挑战自我,“咬定青山不放松”,以自强不息的情怀、锲而不舍的精神,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应自我陶冶、自我调节、劳逸结合、学会放松,培养工作乐趣,体验成功的情愫。思政课教师的这类情感定会如春雨,沉浸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唤起他们对学习思政课的信心和热情。其次,教师应以尽量付出真情感化学生来塑造情感魅力。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对待学生应做到“有教无类”、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给予学生真诚无私的尊重与欣赏,关心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用爱的阳光温暖学生的心灵,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由以势压人的说教者、训斥者,变为可亲可敬的指导者、循循善诱的引路人、推心置腹的好朋友。以打破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甚至冷漠和抵触的心理坚冰。从而以情感钥匙打开那些不喜欢思政课的学生的心扉,让学生产生更多积极的情感,以其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营造情智共进的课堂文化氛围,以利于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2.教师应善于运用情感体验规律。情感体验影响人的认知过程和活动过程,往往左右着人的人格、认知、态度与心态,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离不开其情感体验。从情感体验的发生来看,人对客观事物的情感体验主要有四种形式,即:情境—直觉体验、角色—想象体验、理论—思维体验、信念—自由体验。从“情境—直觉体验”到“信念—自由体验”,很明显呈现着由低级向高级逐步递进、逐层深化的演变趋势,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人对客观事物的情感体验规律,立足思政课教学情感产生的内在机理,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情感体验所处的阶段,找准学生的情感激发点和兴奋点,着意习近平新思想融入思政课内容的情感性处理,力求与学生的情感无缝接轨,设法营造情感化的思政课堂气氛,使之充满人文关怀。教师随之应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逐渐强化情感体验,并时刻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变化,研究学生的“情感黑箱”,掌握其情感状态与情感倾向,了解其情感缺失现状及成因,及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矫正,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学习内容加深理解和体验,促成其对习近平新思想产生共识、形成共语、付诸行为。
柔性灌输: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基础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其理论依据。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5] 灌输是我们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历史经验。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开展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而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表现在十分重视“灌输”对占领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大启示,将习近平新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灌输无疑是一种基本途径和有效形式。因而我们不能一味地认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灌输就不是好办法,而将其予以全面否定,加以批判、加以拒斥,应重新认识灌输,探讨科学灌输之法,使灌输富有亲和力、吸引力与渗透力。
笔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实施柔性灌输,避免单向独白、互动缺位、灌而不进的形而上学的生硬灌输,做到讲究灌输艺术,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切实赋予灌输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是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6]鉴于此,灌输与启发应相伴相随,这是实行柔性灌输的根本路径。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注重发挥“四力”,从而使柔性灌输落细落地落实。
第一,注重发挥信仰之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7]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又强调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可谓至理名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坚定的信仰。因为教师有信仰,“灌输”才会理直气壮,启发才会有正确的方向性和明确的针对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自己要讲信仰,解决好真信的问题;对学生更要讲信仰,解决好如何发挥表率作用的问题。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信仰的魅力,影响和带动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新思想。从而让信仰虽曲高却和众,使看似高远的信仰更具有感召力、亲和力和牵引力。 第二,注重发挥创新之力。高校思政课要实施柔性灌输,必须革新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要处理好“讲”与“导”的关系。在将习近平新思想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用“主导”开发“主体”,靠“主体”顺应“主导”,充分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深层“互动”,做到在“讲”中“导”、在“导”中“讲”,在“讲”中创新、在“导”中改革,在教授中启发、在传递中疏导,“讲”“导”有机结合、交互作用。与此同时,教师要彻底摒弃居高临下单向传递的僵死灌输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的交叉运用和互相配合辅佐“灌输”。如: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与专题,适合选讲授法、问题教学法、对话—讨论式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体验学习法等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主体性;可采用动态视频、图文、声像、漫画等媒介载体,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得到刺激,以激发其学习抽象理论的兴趣。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与专题,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以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思政课更具战斗力、说服力和吸引力。
第三,注重发挥思想之力。要使思政课的“灌输”有力,有赖于思想力量的推动。法国哲学家帕思卡尔说:“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竭力发挥思想的磅礴力量,要站得高、看得远、挖得深,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启迪人、激励人,能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近平新思想,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筑牢其思想之魂、扎深其理论之根,照亮其逐梦之路,让学生在体悟习近平新思想的魅力中豁然开朗,刷新三观,感到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不再枯燥,理论真的很美。从而筑牢学好思政课的共同思想基础,确保习近平新思想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第四,注重发挥自我教育之力。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纳入教学计划,注意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在教师激励、点拨下,“内自省”“内自讼”,做到自我认知、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觉地改过迁善,将教育者的要求变成自己不懈努力的目标。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实践,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实例提出问题,调动起他们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学生便会在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方面收获满满,思政课教学也会顺利实现柔性灌输的目的。
知行合一: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9]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特性。将习近平新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讲精理论、突出实践,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把个人的具体学习目标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相结合,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达成理论与实践的“二元融合”效应。此乃增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关键。因为习近平新思想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无不浸润着习近平新思想的价值判断和意识选择,从不同的侧面均能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相联结,而不同的联结方式和联结渠道,就可能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体式改革创新。而教学体式的改革创新是让高校思政课更具亲和力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把习近平新思想的内容、现实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这三者链接起来,且将其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关联,从而催生聚变和裂变效应,促使学生通过对理论养分的汲取、对实践经历的感悟,增进对习近平新思想的理解度和认知度。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知”和“行”,将“知行合一”落到实处,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从两个方面着力。
一方面,教师应掌握出奇制胜的“看家本领”。“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是做好思政课教学工作的看家本领。高校思政课教师重点应在学经典、悟原理、勤学善思、当苦行僧、锤炼内力、扎实基本功等方面下深功夫,以开拓学术视野,练就自己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应“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多角度学术支持。”[8]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引导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培养自己的理论判断力和理论敏感性,真正能手持几把“理论”刷子。学生只有学之愈深,知之愈明,才能行之愈笃。学生的实践之“果”均生发于深扎的理论之“根”。故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在学精悟透用好马克思主义中全面增强施教本领,才能使说理具有凝重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和巨大的逻辑感,才能切实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和亲和力,以理论的厚重感打动学生、赢得学生,使之心服口服,从而很好地把握“知”的真谛,打牢“行”的基础,也只有这样,高校思政课教师方可担当起传播习近平新思想的时代重任、不辱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另一方面,教师应做实实践教学环节。理论的高度源自实践的厚度。要回答和解决好时代课题、现实问题、思想难题,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行”,高校思政课教师就应将理论联系实际贯穿于课前准备、课堂讲授、师生互动、实践指导、效果评价等多个环节,力求做到“上通天线,下接地气”。实践形式既可以是课堂研讨、互动问答、主题演讲、专题辩论,也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思政课教师要善于采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从中归纳出若干个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问题,将其在学生中进行广泛调查后,再进行归纳、凝练和整合,最后在课堂上提出学生高度关注、并与习近平新思想教育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多创设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情景,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吹进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实践气息。在此过程中,思政课教学应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结合学生就业创业,做到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结合”,形成点、线、面相配合的实践格局。从而使思政课在实践中体现实效,在实效中强化实践,让大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从严治党”“‘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等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须强调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力克日常教学中极容易发生的搭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的一些弊端,如一味地追求趣味性、吸引力,搞花拳绣腿、繁文缛节,做表面文章,在理论教学中大量罗列案例、以案例替代理论、忽视思想引领和理论引导,在实践教学中以随意化、娱乐化、表面化的活动替代本应有深刻内涵的实践环节,等等。思政课教师应坚持求真务实,将精力集中于扎扎实实地做好导引学生知行合一的工作上。
愉悦联动: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支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愉悦源自心灵的放松,能令人心生愉悦者,自然会释放很强的亲和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将习近平新思想融入思政课时,务必以愉悦的心态和精神面貌投入教学,创造一种令师生双方心理舒畅的教学情境,用心传递愉悦,用愉悦点亮教学,生成师生间心灵共振、情感共鸣、思维同步的教学景象,让学生在愉悦的思政课教学活动中畅游,在忘我的状态中轻松地获取知识,形成师生之间的“愉悦联动”格局。
一是要以优化师生关系创生愉悦。愉悦性、亲和力首先是由师生之间的关系来决定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思政课愉悦性的突破口,思政课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的领域,就能产生愉悦效应和亲和效应。最容易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教师,一定是善于充分调动学生情绪的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感染人心的教学艺术,把学生带入自己所讲的“故事”之中,巧妙地诱导学生体验自己所描绘的场景,成功地调动学生的正向情绪。要抛弃居高临下的做派,彻底改变冷冰冰的、唯师命是从的课堂模式,营建与学生同等对话,协和相处,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自尊、多给学生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质疑、乐于答问、善于提问的生态发展课堂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始终要做到“三个一”,即一张笑脸,一颗爱心,一堂好课。这样就能消除学生紧张、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心理相容、相互信任、相互接纳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参与教学活动,学生自然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喜欢上思政课,从而便能为建构愉悦的思政课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这段然会提升习近平新思想融入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愉悦体验。
二是要以植入激昂元素激活愉悦。为打造乐趣横生、寓教于乐的思政课,增添其教学情趣,赋予思政课新的生命力,让学生沐浴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适当植入激昂元素来激活学生的愉悦因子。例如,思政课教师在将习近平家国情怀融入思政课时,可以通过师生齐唱爱国歌曲或齐颂爱国诗词的方式切入教学主题,让充满爱国激情的歌声、朗诵声来引导和感染学生。师生在激昂的歌声和朗诵声中便会达到感情的升华和思想的共鸣,进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愉悦性与亲和力。此外,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适当运用“故事接龙”“传递赞美词”“旋转木马式讨论”“学生自创游戏”,以及观看影视片、组织辩论赛和抢答赛等形式来营造课堂激昂气氛。激昂带来欢娱,欢娱是领悟之后的感受和成熟之后的喜悦。通过植入各种激昂元素,可以使思政课更加充满人情味、亲和感和满足感;灵动轻松的愉悦性,最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且获得他们的认同。因而教师应在这方面倾注心力,力求形成以授为快、以学为乐的教学佳境,让学生学习思政课更富愉悦的意蕴,更觉妙不可言,热情更为高涨。
三是要以锤炼语言艺术滋生愉悦。苏霍姆林斯基说:“美的语言能带给人愉悦、幸福和享受,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资料。”艺术语言能以其审美愉悦性触及学生心灵最幽深、最敏感的角落,给学生带来愉悦。要使思政课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这一方面需要教师锤炼口头语言,运用幽默风趣、精练得当、生动流畅、抑扬顿挫、机智巧妙的口头语言施教,给学生一语三春的感染,让学生陶醉其中,滋生愉悦。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锤炼肢体语言,恰到好处地运用其传递信息,步入举手投足皆语言、“无声胜有声”的境地。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Albert Mehrabian)通过反复实验,得出“7:38:55定律”,即: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及动作。此处的“面部表情及动作”即肢体语言。由“7:38:55定律”可知,在思政课教学中,有声语言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所占的比例很小,而肢体语言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所占的比例很大,能加大教学信息密度,强化和扩大教学信息的传播效果。因而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善于运用肢体语言,如满含赞许的或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丰富的脸部表情等,以增强教学过程的愉悦感,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更加有张有弛、有声有色、妙趣迭起,进而切实提高习近平新思想融入思政课的实效性。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用独具一格的思维、触动人心的情感、柔性灌输的魅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寓教于乐的境界、生动鲜活的事例、灵动丰富的语言、动人心魄的讲授,营建民主、活泼、和谐、开放的课堂,在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上下大功夫,把习近平新思想润物无声地灌注入学生的心田。让大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的涵育,从心理上、思想上潜移默化地得到教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掌握,使之努力成为习近平新思想的认真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实践者。从而推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向深处走、往实处做。
参考文献:
[1][3][4][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党建,2019(4):5.
[2]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5]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7.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6.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路径研究(17BKS15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省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湖南理工学院基地】